2024年以來,全球資本市場開始一場機器人狂歡。在這場資本盛宴背后,“機器人+AI”的產業革命正在突破臨界點:波士頓動力的Atlas機器人實現后空翻動作不過7年,OpenAI投資的Figure AI已能完成咖啡制作全流程,技術進步呈現指數級加速態勢。當人形機器人即將邁入量產門檻之際,這場由人工智能驅動的機器人革命正在重構全球制造業版圖。
2025年被一些市場人士稱為“人形機器人量產元年”,其核心驅動力來自三大技術突破:仿生機械結構的進化、AI大模型的深度賦能和關鍵零部件的自主創新突破。一系列突破使得機器人從實驗室走向工業場景成為可能。
AI大模型的應用正在重塑機器人的“大腦”。華為的6G機器人系統原型實現了自然語言指令理解、環境語義解析和動態路徑規劃的全流程閉環。特斯拉將FSD自動駕駛算法遷移至Optimus,構建了虛實結合的混合現實訓練體系,使機器人能通過VR遠程操作數據實現自主進化。這種技術融合使機器人的決策效率較傳統預設程序模式提升5倍以上。
我國關鍵零部件的自主創新進程加速了成本下探。綠的諧波公司的諧波減速器成本較進口產品大幅下降,五洲新春的行星滾柱絲杠已進入特斯拉供應鏈。國產傳感器企業如漢威科技、奧比中光在環境感知和3D視覺領域的技術突破,使機器人核心部件成本大幅下降。這種“技術突破—成本下降—市場擴張”的正向循環,為人形機器人2025年量產奠定了基礎。
上游核心零部件環節正表現為技術升級。在伺服電機領域,匯川技術的永磁同步電機效率達97%,已配套特斯拉Optimus;鳴志電器的步進電機精度達0.9度,占據全球市場相當比例的份額。綠的諧波的RV減速器壽命突破2萬小時,柯力傳感的六維力傳感器已應用于醫療機器人手術場景。
中游本體制造形成國際巨頭主導、本土企業追趕的格局。特斯拉Optimus計劃2025年量產1萬臺,2027年實現月產10萬臺;優必選Walker S1將在家庭服務領域落地,宇樹科技的Unitree G1可應用于多個實際生活場景。
下游應用場景則呈現“工業+服務”雙輪驅動。Optimus已在特斯拉電池工廠實現電池模組精準分裝;在醫療領域,達芬奇手術機器人2025年全球市場規模預計達136億美元,國產天智航骨科機器人開始市場突破。服務場景中,優必選的家庭機器人已能完成兒童看護、體溫監測等200余種任務。
根據首屆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大會發布的《人形機器人產業研究報告》預測,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增長迅猛,預計從2024年的27.6億元將躍升至2035年的3000億元,年復合增長率超50%。資本市場對產業鏈的關注呈現“全鏈條覆蓋”特征。上游零部件企業如綠的諧波、五洲新春獲基金加倉,中游本體制造商拓普集團、雙林股份成為核心標的。AI算法企業中,相關概念股如拓爾思、奧比中光一季度漲幅超50%。
未來十年,產業鏈將呈現技術融合、場景裂變、生態重構三大趨勢,但技術瓶頸仍是量產的核心障礙。此外,成本壓力同樣顯著,特斯拉Optimus當前2~3萬美元的定價仍高于多數家庭承受能力,需通過規模化生產繼續實現成本大規模下降。在人形機器人發展過程中,一些倫理與法律風險問題也逐漸顯現。例如,手術醫療等機器人的過錯責任歸屬、服務機器人的數據隱私保護等問題亟待立法規范。
總之,2025年的人形機器人“量產元年”不僅是技術積累的結果,更是政策、資本、市場共振的產物。從核心零部件的自主創新能力升級到AI大模型的深度賦能,從工業場景的規模化落地到服務領域的創新突破,“機器人+AI”形成的產業鏈正迎來歷史性發展機遇。投資將聚焦于技術壁壘高的核心零部件企業、具備場景落地能力的本體制造商,以及掌握AI算法的科技巨頭。隨著技術進步與生態完善,人形機器人有望復制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路徑,進入一段加速擴展時期,成為全球經濟新增長極。
——信息來自:21世紀經濟報道